在全国,食用菌产业是继粮食、油料、果品和蔬菜之后的第五大种植产业,随着人口膳食结构的改善、需求量的增长,已经进入快速膨胀期,呈现强势崛起的发展态势。在我县,香菇产业是农业新兴产业,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发展香菇产业,是结合全县农业生产自然条件、资源禀赋,适应农业结构调整新趋势、市场调整供求关系新机遇做出的战略选择,为构建特色产业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202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香菇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八个农牧业主导产业之一,主要是基于三点考量。
(一)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转变生产方式的需要。全县有耕地128万亩,其中水浇地6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6.9%,旱地6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3.1%。由于受降雨量和地下水不足的制约,发展大田农业提高农作物产量已经处于瓶颈期。自治区委孙绍聘强调:“要千方百计、下大力气把设施农业搞上去。设施农业是解决抗灾能力弱、靠天吃饭问题的有效途径,一亩地的收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亩甚至十几亩。”
当前,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仍然是立足现有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弥补干旱缺水、有效积温偏低等先天不足。据统计,全县现有设施农业大棚10092栋,其中日光温室大棚4416栋,塑料大棚5676栋。我县地处东北、华北香菇产业带,利用昼夜温差适度的有利条件,扬长避短,吸引了承德、平泉、浙江、福建等客商投资县域香菇产业,拓展了农业产业功能,开局良好,发展势头强劲。
(二)满足人们健康饮食和供求关系的需要。2017年的一号文件,将食用菌产业列为大力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2019年一号文件明确:“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支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3年再次把“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写入一号文件,相继出台了利好政策,食用菌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食用菌以其丰富的活性物质、绿色天然、营养健康功效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普遍青睐,“吃一条腿”“一荤一素一菇”的消费群体呈“几何式”增长,县内香菇已经出口到韩国、日本、美国等发达。
(三)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需要。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基础上,全县集中集聚集约发展8个农牧业主导产业,设施农业达5.5万亩,中草药11万亩,经济林5.5万亩,特色种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玉米种植面积仍然稳定在58万亩左右,占耕地面积的45.3%,且亩产很难突破1000元。
种植1个大棚(1亩)10000棒香菇,纯收入为14500元,与种植1亩玉米对比,亩效益高出13565元,是玉米的14.5倍,优势明显。二、全县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提出乡村振兴五大目标,产业振兴是基础,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机械化、智能化生产难免使农民在就地就近务工过程中被“边缘化”,然而,香菇生产的特殊性却为农民务工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就业机会。从生产工序工种看,制棒、接菌、倒棒、放氧、上棒、扒皮子、采菇、分拣、剪根等等,都需要手工操作,用工年龄要求宽松,
万元。可以看出,无论是务工就业,还是租种经营,都初步显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随着耐高温菌种的成功开发,香菇产区由闽浙地区、中原地区向华北、东北地区扩展,形成了以河北、辽宁为主的夏菇产区。全国
万立方米,我县菜木、果木等实木资源缺乏,原材料全部依赖外地调运,还有生态环保因素影响,木屑、麸皮、石膏等主要原料及菌种、消毒试剂、袋皮子等辅助材料逐年上涨,特别是麸皮、燃煤、人工等成本涨幅较大,这些问题拉高了香菇生产成本。
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自治区有关厅局出台了关于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管理的相关通知,要求严格设施农业用地选址。要坚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合理利用一般耕地、开发荒山荒坡未利用土地、盘活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发展设施农业。我县有一般耕地
万亩左右,且坡度相对较大,水、电、路等条件相对落后。因此,受土地空间限制,未来无论是发展香菇种植,还是日光温室都受到一定影响。
全县大部分产业园区都是企业自主经营,农户受缺乏技术、投入偏高等因素影响,参与香菇栽培的屈指可数,大部分农户持观望态度,单纯“种菇卖菇”现象普遍存在,尚未真正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我县从事香菇加工、储运、保鲜的龙头企业只有春盛1家公司,香菇产品销售停留在干菇包装、香菇酱、香菇罐头等几个初级产品上,产业化水平较低。
”工作部署,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八大农牧业主导产业之一,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应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要紧密结合林西实际,对全县香菇产业的发展条件、发展优势、发展环境进行深入研究,科学编制全县农牧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食用菌产业具体规划,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打造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要深入研究香菇产业本土化、规模化、智能化等现实问题,这是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发展食用菌产业连续多年位处一号文件政策高地,我县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要把相关政策落地生根,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特色产业的新引擎。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用活用好各项惠农政策,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措施,研究在基地建设和农户参与两方面出台扶持政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和引导更多农户参与发展香菇产业,严格落实
投资扶持政策,优化市场环境,提高服务水平。要落实好农业保险政策,防范各类自然灾害,降低产业发展风险,保障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随着木屑、土地等资源供给持续紧张,香菇产业发展应注重从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在稳定现有规模的前提下,饱和生产,提高品质,实现菇农增收。
(二)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我县香菇产业起步晚、起点低、科技含量不高,要在“三化”上做足功夫。一是建棚标准化。新建出菇棚,要结合我县气候特征,综合考虑温度、湿度、质量等因素,根据实际制定建设标准。新开工建设的产业园区,应当建成高标准的双层出菇棚,使菌棒营养物质得到充分利用。把2023年度以前建设的单层出菇棚改造纳入农牧业年度主导产业扶持政策,逐年将单层棚改造成双层棚。通过开展高标准菇棚建设和改造,前延后展出菇时间,增加香菇生产茬次,提高产能,增加效益。二是制棒工厂化。建议引进或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投资兴建标准化、智能化菌棒加工厂,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探索推广“六统一分”集中发展新模式,由龙头企业统一原料采购、统一菌棒制作、统一菌种接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统一品牌打造,由农户分散经营管理。标准化菌棒加工厂的集中培养模式,统一由企业按技术规程配比原辅材料,实现制棒、灭菌、接种、培养全过程标准化,降低劣质棒比例,保障单棒产能,提高整体效益。同时,鼓励支持本地园区带头人投资建设制棒厂。三是栽培精细化。自治区委孙绍骋指出:“精耕细作、精饲细养是现代农牧业的重要特征。”香菇栽培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且不可逆的工程。培养和出菇看似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实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所以精细化管理是提升效益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香菇品种不同,栽培技术差别很大,每个品种都有配套的栽培技术。精细化管理还要综合考虑栽培技术与配套的棚室结构,按照统一菌棒尺寸、原料配方、技术培训、出菇管理、市场销售“五统一”原则,超前谋划设计。
龙头企业是引领香菇产业化发展的“火车头”,是推动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施标准化生产的“领头雁”,对香菇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香菇产品附加值起决定性作用。千家万户的菇农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需要龙头企业来链接,建立起龙头企业、市场与农户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围绕龙头企业做文章,才能促进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
菌种是食用菌产业的“芯片”。提高香菇产量和品质,首要任务是在育种环节上实现大突破,这项工作是个长线任务,但不能等、不能拖,从现在起就得重视起来、抓起来,努力培育更多优质菌种。调研发现,各企业在生产、经营、销售等方面,缺乏统一和监管,存在盲目研发菌种、购种、随意售种现象,菌棒成活率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实践证明,外地的高产优质品种拿到我县未必适用,培育适合本地气候条件和栽培方式的品种迫在眉睫。调研发现,颜色深、不耐高温的品种不适合本地栽培,鲜菇市场需要菇型正、颜色白、耐储存的品种,干香菇需要香味突出、出干率高的品种,因此外地品种本土化以及本地新品种的选育至关重要。
目前,香菇产业发展没有明确的标准,农户在种植香菇过程中也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全县本土技术人才匮乏,香菇技术推广和服务不到位,产业服务体系处于“网破、线断、人散”的尴尬境地,缺乏科技力量支撑县域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调查发现,农户在分散种植过程中,基本上是根据个人经验生产管理,信息也主要来源于亲朋近邻交流,农户普遍反映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技术培训指导,认为政府在技术宣传与推广方面存在不足。由于菇农认识程度、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条件的差异,导致香菇产量、质量悬殊较大。因此,要结合生产实际,技术人员,编写香菇栽培技术指导手册,培育食用菌生产拌料、装袋、轧口、接种、管理等专业队伍,提升香菇产业社会化服务的服务能力。要把香菇栽培实用技术纳入县、乡(镇)、村干部培训内容,加强对菇农技术和经营培训,做到干部学懂、专业人员能教、菇农会用。
逐步完善精深加工体系,鼓励企业做专做大食用菌细粉、片粒、香菇原酱等原辅料加工,研发利用食用菌作为原辅料加工而成的即食、速食产品,开发便利性菌菇健康餐食、伴手礼等旅游产品,不断开拓市场,提高附加值。坚持品牌发展战略,打造“草原花菇”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延伸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品牌溢价。
招商引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开放合作也是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要求。实践证明,没有外地企业的投资建设,全县香菇产业发展很难达到现有水平。绿色是内蒙古的生态底色,我县具有适合香菇栽培气候条件和国土空间,坚持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招商引资、开放合作的主基调,深化合作,优势互补,把外地企业的经营理念、生产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坚持合作开放与自主培育有机结合,强力培育壮大香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流通企业等经营主体,以“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为依托,打造产业标准化、农业园区化、产品品牌化多元模式,力促香菇产业内部深度融合,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以高质量产业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