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2025-09-14 23:01
如果您正打算为您办公室的工位或者家里客厅置办一盆盆栽花或者绿植,那么恭喜您,您即将“参与”一个千亿级的大项目。
数据为证!中国花卉协会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花卉零售市场总规模近2200亿元。
“禁止蕉绿”的水培香蕉、“放青松”的桌面盆栽、“薪水番番”的小番茄……这些自带“网感”和“谐音梗”的绿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攻占年轻人的心房,撬动整个花卉产业,也给乡村带来着变化。
当一盆绿植的价格,不再只由品种、大小决定,一个新词被清晰地标在了价签上——情绪价值。
走进北京的文创园绿植店,会发现这里在价格之外,更讲究植物与空间的美学。店员一语道破天机:“现在的顾客,就认两点:颜值高不高,好不好养活?”
“高颜值”与“好养活”,精准地戳中了都市打工人的需求点。一盆不用费心打理的绿植,意味着低门槛的陪伴和可持续的情感反馈。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时,它静静地待在那里,就是一种治愈。这,就是消费者心甘情愿买单的理由。
花卉绿植,正从消费品,变成日常的“情绪调节品”。曾经不起眼的观叶植物,市场规模已达135亿元,同比猛增12%。
消费场景也从节庆送礼,转向日常的“悦己”消费。点燃这股热情的,正是那个火遍全网的“禁止蕉绿”。
福建平和县的“新农人”林文海,返乡创业之初还在为香蕉销路发愁。当他发现很多顾客要求“带秆发货”回家水培时,敏锐地将带秆香蕉与“禁止焦虑”的谐音梗结合,市场反馈火爆!
高峰期,他一天能卖出1.5万单,日销香蕉近10万斤。这波热潮稳住了当地的香蕉行情,在短短45天里,帮助乡亲们卖掉了300多万斤香蕉。
这个故事说明,如今的农产品,功能价值依然重要,但审美、情绪、社交价值,正成为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变量”。
上图:江苏省沭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紫薇繁育基地,花农通过网络直播销售紫薇花树苗。丁华明摄
一个关键数据是:2024年,花卉电商消费规模约1200亿元,占了零售总额的54.5%。当“网感”和“创意”成为核心竞争力,一批懂技术、懂市场的“新农人”脱颖而出。
在“花木之乡”河南鄢陵,大学毕业生王乐返乡创业。面对祖辈传下来、愁销路的蜡梅,他的“新农具”是一台相机和一部手机。他通过拍摄精美图片、在短视频平台免费普及养护知识,积累了数万粉丝,把鄢陵蜡梅通过一根网线送入千家万户,还带着全村乡亲做起了电商。
在山东青州,90后“花三代”陈宝东瞄准更前沿的赛道——热带观叶植物。他认为“到了我们这辈,必须玩点新东西”,从国外引种高价值热植,通过直播迅速打开市场。
正是这样一批视野开阔、熟悉网络的年轻人,将市场的真实需求精准传回生产端,推动着产业从“产什么卖什么”到“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的华丽转身。目前,青州的热植产业年产值已达5.07亿元,占据了全国约45%的市场份额。
在很多地方,“一盆绿植”正在变成一个旅游目的地、一种文创产品、一堂研学课,一条集文旅、体验、服务于一体的全新产业链正在形成。
在成都,邱亚敏用17年,把一家濒临倒闭的小花店,打造成了年销售额过亿的园艺品牌。她的成功秘诀在于重构商业模式:首创“30天不活包赔”,解决新手痛点;将花园免费开放打造成网红打卡地,吸引流量;利用大数据为上班族定制开发“蓝莓盆栽”等爆款,将观赏性与参与感完美结合。
在江苏沭阳,当地更是将传统的花木种植与文旅深度结合。打造的“花谷里花园”,集户外婚礼、团建露营于一体;甚至开通“低空航线”,让游客坐热气球俯瞰花海。这里的商家也另辟蹊径,为高端盆景客户提供长期的修剪、养护服务,从一次性销售转向长期服务,大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从写字楼里的一盆“禁止蕉绿”,到广袤乡野里的一座体验式花园,农业的边界正在被无限拓宽。
它告诉我们,土地里长出的,不仅可以是果腹的农产品,还可以是慰藉心灵的风景、装点生活的文化。当农业成为连接生产、生活、生态的“美丽事业”,乡村的价值将被重新定义,乡亲们的生活,也必将“像花儿一样美”。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厨房-其乐农农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