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2025-09-10 14:31
时光的长河缓缓流淌,我退休已逾十载。每当窗前,任暮色漫过窗棂回望过往,初为人师的那段岁月,总像一部蒙着薄纱、带着温润质感的老电影,一帧帧在脑海中浮现。心中泛起的涟漪里,既缠着“误人子弟”的愧责,也裹着收获温暖的欣慰。它宛如一幅晕染着时光的生命画卷,以愧疚为素底、以温暖为浓墨,深深镌刻在记忆的扉页上,任岁月流转,始终未曾褪色。
1977年9月,我从师范学校毕业,有幸被分配到鄂城县凡口高中——也就是如今的鄂州市第二中学。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喜悦与憧憬像春日里沾着晨露的新芽,在心底蓬勃生长。那几日,我常常在夜里辗转难眠,一遍遍在脑海中勾勒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模样:或许是握着粉笔从容侃侃而谈,或许是俯身与学生围坐讨论问题。那份对“青年教师”身份的热切期待,像满溢的春潮,几乎要从心底漫出来,染透每一个等待开学的日子。
带着这份滚烫的期待踏进校园,红砖黛瓦的教学楼、朗朗的读书声瞬间将我裹住,我很快接下了高一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原以为会循着预想的轨迹稳步前行,可两年朝夕相处下来,我才真正品出了初为人师的复杂滋味——一个班的学生基础扎实,眼神里满是求知的光亮,课堂上一句句踊跃的回应、一次次默契的互动,总能让我心头漾起满满的成就感;可另一个班的学生基础薄弱,不少人自暴自弃,对学产生倦怠,任凭我课堂上反复讲解、课后加班辅导,教学效果仍不尽如人意。那份沉甸甸的挫败感,像初秋的冷雨,一次次浇灭我心头的热忱,连带着作为教师的自尊,也在日复一日的无力中渐渐蒙尘。
如今回头看,那时的自己对“教师”这份职业,并未倾注真心热爱,有负于初为人师时的那份初心。那时的我,既因经验不足而不够自信,又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莽撞与自负,总觉得凭着课本照本宣科算不上难事,没能沉下心来琢磨教学方法。本该鲜活灵动的语文课,就这样被我纳入机械刻板的流程:上课领读课文,标注生字、解释成语,划分段落、小结大意,归纳中心思想。那些本该浸润诗意与温度的文字,被拆解得干巴巴的。
讲《荷塘月色》时,没能将朱自清笔下的月色清辉,与学生们熟悉的家乡藕塘荷风牵起关联,让他们错过了文字与生活相通的亲近意境;讲《记念刘和珍君》时,不敢触碰“青春与担当”的滚烫主题,只在字里行间打转,没能让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热血与风骨。就连作文教学也多有敷衍,两周布置一篇,既没有手把手教写作技巧,也未认真品读学生笔下的个性表达,更没有针对性的点评与鼓励。如今每当这些画面在脑海中浮现,“误人子弟”四个字便像块重石压在心头,愧疚则像涨潮的海水,一遍遍漫过记忆的堤岸,久久无法平息。
好在鄂州二中藏龙卧虎,师资力量雄厚。副校长吴名顺、王力丁,特级教师夏被民,还有语文老师马远谟、罗文珩,数学老师罗风章、张绪华,地理老师郑本映,物理老师程展鹏,化学老师伍修时,外语老师罗路德等,他们大多毕业于名校,学养深厚、学识渊博,讲课时总能把枯燥的知识点揉进生动有趣的故事里,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那些年二中创下“三年三大步”的高考传奇,便足以证明这份过硬的教育质量——1977年1人上榜,1978年20余人录取,1979年百名学生考上本科。这样耀眼的成绩,正是老师们用扎实的教学功底与无数个勤勉的日夜,一砖一瓦浇铸出来的。
那些前辈们的身影,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脑海里。语文老师马远谟,常年受支气管炎困扰,声带总是沙哑的,却从没落下过一节课。记得有次他发着高烧,依然揣着写满批注的备课笔记走进教室,讲台上还静静放着刚冲好的退烧药。讲《登高》时,他没急着解析格律,而是先结合安史之乱的动荡背景,逐字逐句拆解诗里的家国愁、百姓苦。可讲到动情处,一阵剧烈的咳嗽突然打断了话语,他只好用手按住胸口缓了缓,稍作平复,又继续往下讲。那节课,教室里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声,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都坐得笔直,眼里满是动容。
数学老师焉超胜是我高中时的恩师,如今我仍能想起他握着磨得发亮的三角板在黑板上画图的模样,粉笔灰簌簌落在肩头,像撒了层薄薄的霜。下课后,他总被学生围在讲台旁问个不停,连十分钟的课间都舍不得歇;有时晚自,他还主动留在教室,搬张椅子坐在基础差的学生身边,一道题一道题地拆解,常常要等到宿舍熄灯铃响,才拖着疲惫的脚步离开。
还有化学老师伍修时,临近退休仍坚持每天上课,做实验时还守在操作台旁,手把手教学生调试剂、记数据,连滴管倾斜的角度都反复叮嘱,生怕出一点差错。我曾劝他歇着,让年轻教师接手,他却笑着摆手:“得站好最后一班岗,为学校打翻身仗多尽点力。”
可惜当年的我太过懵懂,只看见马老师带病上课的“坚持”,却没读懂他对课堂的敬畏;只看见焉老师加班加点的“忙碌”,却没悟透他对学生的责任;更没领会伍老师“最后一班岗”里藏着的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如今再想起,才猛然发觉,自己在初为人师的关键时期,错过了太多能让教学真正“活”起来的宝贵机会,也错过了与前辈们深度学的最佳时光。
在初涉教坛的那些日子里,校园里的点滴温暖其实一直悄悄围绕着我,只是那时的我幼稚无知,从未懂得珍惜。就像段守信老师,他在班级管理上总有许多“妙招”,再难管的班级、再调皮的学生,到他手里都能被从容收服,可我从未主动讨教过经验;负责政工工作的吕守斌老师,对我格外关照,常常邀请我参加学校的团活动,我却认为这是教学之外的“额外负担”,一次次不屑一顾;还有收发室的毛老师,每次有我的杂志,总会第一时间送到我手上,可我接过杂志时,总忘了多说一句感谢;食堂的董师傅知道我爱睡懒觉,常常特意为我留着温热的饭菜,那份细致的体贴,我却当成了理所当然……这些温暖瞬间,本是照亮我初入职场的光,可我却因迟钝与疏忽,一次次视而不见。如今回想起来,心里满是对他们的愧疚。
更让我愧疚的是,初为人师的那段时光,我总以“文学青年”自居,满脑子都是文艺与绘画的梦想,一门心思想要成为专业画家,教书育人反倒成了无关紧要的“副业”。有个学期,为了备考美术学院,我甚至瞒着学校去了武汉,整整一个星期没去上课,只匆匆给学校打了个电话请假。可让我意外的是,学校不仅没有批评我,汪浩然连半句责备都没有,反而笑着肯定我:“年轻人心里有理想、敢追梦,这是好事,学校也为你高兴。”只是他话锋一转,意味深长地说:“打算考美院,时间上得提前准备,不如明年再好好规划。眼下你是老师,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不能耽误学生们的课。”直到今天,我才明白汪的良苦用心——他没有因为我擅离职守,就否定我追逐梦想的热情;也没有因为理解我的追求,就纵容我耽误学生的课程。这一宽一严之间,他既护住了我逐梦的初心,更狠狠点醒了我身为教师的职责。
尽管我在初教岁月里有诸多不足,但幸运的是,学校给予我成长的空间,学生们也报以极大宽容,这份包容让我收获了格外真挚温暖的师生情谊。那时的学生非常可爱:有的天生是课堂的“活跃因子”,课前会主动帮我擦拭黑板,回答问题总带着饱满的热情,鲜活有趣;有的性格沉静却心思细腻,会在作业本里写下“老师今天讲的故事我很喜欢”,或是画一个小巧的笑脸,用稚嫩笔触悄悄传递心意;还有的直率又认真,一旦发现我板书或讲课中的细微疏漏,会立刻举手,带着几分认真劲儿说“老师,这里好像不太对哦”,语气里满是善意,从不让我感到难堪。
那段日子里,我和学生们的互动不仅在课堂上。课外活动时间,我会跟他们在操场跑圈,听他们分享对未来的规划;也会在篮球场上,当他们的“临时队友”,共享生龙活虎的青春时光;下雨天,还会在教室里与他们玩成语接龙、讲故事。正是这些藏在日常里的细碎温暖,一点点抚平了我因自身不足产生的愧疚,也消散了我在追梦与职责间拉扯的疲惫。
岁月匆匆,当年的学生们早已长大成人,活成了各自领域里“有出息的模样”:有人走上从政之路,做到厅局级干部;有人从军报国,成长为校级军官;还有人远赴海外深耕学术,成为受人尊敬的圈内专家。2019年,这批学生聚会,举办毕业38周年庆典,还特意邀请我参加,并精心准备了谢师礼仪与献花环节。他们捧着鲜花走到我面前时,眼里仍是当年的真诚。看着曾经青涩的学生们如今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我心里满是骄傲与感动——原来即便我初为人师时满是缺憾,也终究在他们心底,留下了哪怕点滴的温暖印记。
在鄂州二中的这段岁月里,我感念校领导的栽培,是他们为我指明了成长的方向。王力丁副校长推荐我参加武汉师院的函授本科学,帮我夯实学识基础;吴名顺副校长支持我到中南政法学院经济法系脱产深造,给我机会拓展视野。正是这两次宝贵的学机会,让我在初为人师的历练后,拥有了转向更广阔领域的可能。
八十年代初,我离开了教育岗位,从事行政工作,成了教育战线上的“逃兵”。但我与鄂州二中的缘分并未中断,十余年来,始终与学校的领导、老师们保持着联系——我永远不会忘记,鄂州二中是我初为人师的起点,其严谨的校风、前辈们精湛的学识与纯粹的教育情怀,为我树立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形象,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份影响已融入我的人生底色,无法磨灭。
如今鄂州二中新校区高大宽敞、气派十足,早已成为鄂州教育的亮眼名片。每当路过曾经的校园旧址,红砖墙、老教室、前辈们授课的身影、学生们爽朗的笑声,总会不时浮现……初为人师的岁月里,有我对学生、对前辈的愧疚,也有学校的包容、学生的信任——这份“愧”与“幸”交织的恩谊,已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也要感谢鄂州市二中钟道琴老师提供资料照片。(姚绍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经手减刑的罪犯不符合减刑条件,提前出狱后再犯罪 浙江一狱警犯滥用职权罪获刑3年
随着巴西0-1,阿根廷0-1,乌拉圭0-0,世预赛最终积分榜:4队同分
多国强烈谴责以色列在卡塔尔发动袭击,哈马斯领导层在袭击中幸存!特朗普:已下达这一指示!原油、黄金短线冲高
苹果更新iPhone 17系列“以旧换新”政策:16 Pro Max国行最高抵6550元
“百式坦克”亮相九三后,曝印度将采购1800辆配备AI与无人机的未来坦克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