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梨产业呈现分布广、品种多、产量大、价格低等特点。随着梨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梨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梨的栽培历史非常悠久,有记载以来就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是一个很有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水果。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产梨国,我国梨总面积达到111万公顷,总产量达1730万吨,分别占世界梨总面积的62.9 %,占总产量的68.6 %。
“我国梨产业呈现分布非常广、国产品种多、产量巨大、价格偏低等特点。”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绍铃教授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梨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梨产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梨是我国第三大果树,面积和产量均仅次于苹果和柑桔。但是,我国梨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国际上则排第一位。中国是世界上产梨最多的,打个比方,全世界每生产10个梨就有7个是产自中国。
“梨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我国栽培的梨品种85%左右是我们自己的传统地方品种,或者是自己培育出来的品种,且国产品种栽培比例越来越高。”张绍铃介绍,“这是我国目前在梨产业上的一大优势。”
近年来,我国每年梨出口量约为40万吨,在国际上出口量排在第一位。出口的主要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和俄罗斯等周边,一些发达也有少量出口。
“但是,我国出口梨的价格并不高,比世界平均价格要低一些。”张绍铃说,这是因为梨的品质稍微差一些,梨栽培比较粗放,整个生产水平比较低,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差了。
梨适应性很广,种类繁多,呈现“三个区四个点”的特征。“三个区”分别是华北白梨区、西北白梨区、长江中下游砂梨区。“四个点”指的是特色梨区,包括辽宁南果梨、云南红皮梨、新疆库尔勒香梨、胶东西洋梨。
面对国内复杂的梨产业情况,经过几年的体系实施,“整个科技进步还是比较大的。”张绍铃总结称。
首先,近年来梨产业基本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总体情况是,梨的面积增加了近100万亩,产量增加了200万吨左右。总产量实现提高且稳步上升。单产比过去更高,优质果、好果品增加不少。
通过梨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与运行,带动了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105个示范县(区)的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了207个高水平的标准示范园,面积达到6.6万亩左右,辐射推广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
尤其是在轻简化生产技术方面,省工、高效轻简化高效栽培模式变革起到了很大的引领作用,促进省工、高效栽培模式的发展。这非常适合现代果园发展趋势。
对比传统授粉作业,张绍铃研究组研发的液体授粉技术授粉效率可提高36倍。“比如说,一亩梨园人工授粉需要1.5个人工花一天的时间,而用液体授粉的方法,1个人一小时就能完成相同的工作量。尤其是在不到一个星期的开花期内,更能节省劳力提高效率。”张绍铃说。
近年来,与南京农业大学进行着长期技术合作的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也享受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效益。
“南京农业大学是我们梨园的技术支撑。”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负责人任伯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感慨道,与高校的合作,为企业在技术上解决了后顾之忧。
据他介绍,在栽培管理、品种改良以及其他技术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使得果园能够产出高品质的梨果,“一般梨园1亩达到3000斤产量就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基本上可以达到1亩4500斤左右的产量。不仅产量更高,品质也更好,市场价格也就更可观。”
其中还有一项技术让张绍铃感到很有意义,“那就是我们解决了新疆库尔勒香梨等梨品种公梨(宿萼果)比例高的产业问题”。
市面上,“母梨”(脱萼果)的价格比“公梨”(宿萼果)贵,且口感、肉质、含糖量等更好。“我和研究团队经过三年左右的试验,研制出配方,现在已经在新疆库尔勒香梨主产区推广开,只要在花期时使用我们开的药方,可以实现90%以上的果是母梨。”张绍铃说。
现在,国内梨整个研究水平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有一些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是总体产业水平还和发达有差距。
“这是因为我国很多成果和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转化率较低,普及率不高造成的。”张绍铃指出。
近年来,梨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为我国梨产业水平快速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在体系的稳定支撑下,全国梨研究网络逐步建立、完善,形成了一支覆盖梨产业链的专家团队,其中包含岗位科学家21个,综合试验站站长21个,分布在全国19个主产省(市、区),每个岗位专家或者试验站站长都配备5人左右的团队,共同组建了一支涵盖200多名梨研究人员的老、中、青科研队伍和人才梯队。
“体系的建设把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全覆盖了。”梨体系贮藏加工与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南京农业大学周应恒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产业经济岗位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周应恒看来,体系的建设实施使得我国科研体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种创新具有非常大的前瞻性,很有意义。”他们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收集综合示范县和农户层面数据,跟踪梨产业生产、成本、销售价格变化。通过基础数据收集、观察点调研,来更系统地掌握产业动向。未来,体系将继续跟踪我国7个梨主载品种、10个主要产地批发市场和11个主要消费地批发市场的品种、数量和价格。
总的来说,“在十二五期间,在产业体系的稳定支撑下,我们取得了比较突出的业绩,产业技术创新显著,其中一些成熟的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张绍铃表示,“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作一些应用基础性研究,重点还是要研发新技术,为产业发展作好各项技术贮备。”
在张绍铃看来,梨体系的工作重点还应该围绕果品品质方面展开。“比如提高果品品质的生理基础研究、调控技术、产业应用推广等。”
“十三五”期间,梨体系将会拿出更多的精力放在新优品种选育及轻简化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创新研发上,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的转化与应用。目前,梨体系专家们研发的技术并没有完全推广开,对于他们来说,一切仍然任道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