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众多民国才子一样,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人生,也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见证了中国民主革命兴起与震荡。
国运艰难的近代史,不乏有铮铮风骨的民主人士借助笔下文字呐喊和反抗;可朱自清的作品却如一股清流,以清丽隽永的风格安抚人心,也著称于世。
当然,作为一个文人,朱自清的作品不仅被世人所知,他身上“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文人气节更是被广为流传。
很多人都听说过:朱自清拒领美国救济粮,最后凄惨饿死的事情,却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去细细回望那段残忍而无力的岁月。
作为朱家长子的他从小被长辈给予了极大期望,特别是在学业上,朱自清自小受到身在官场的父亲严厉督促,因此,在古诗文和国学方面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1916年,中学毕业的朱自清,不顾秉承传统文化的父亲反对,擅自报考了北京大学的预科招考。
虽然数学成绩机会是零分,但朱自清出色的才华,却让他赢得了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机会;后在老师胡适的推荐下,朱自清成为清华大学的中文系教授,开始了他与清华苑相伴的时光。
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朱自清以清丽隽永、醇情简约的风格著称于世,卓越不凡的才情,也让他受到了广泛关注。
朱自清的命运,像是无边无岸的苦海,人生的不幸与家庭的变故,总是牵扯着他的脚步!
当朱自清以品学兼优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父亲却被罢官免职,赋闲失业;家庭条件也顿时一落千丈。
贤惠的妻子武钟谦为了让朱自清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仅自己一人带着六个孩子,而且包揽全部家务活,却不幸积劳成疾,因病逝世。
除此之外,两人在养活孩子们的同时,还要节省出三分之一的开销,以供养老家的年迈父亲。
那时,家里只能一天吃两顿粗粮,全家处于半饥半饱状态;甚至就连孩子们交学费,朱自清不得不向校方借支薪水,来填补眼前经济窘迫的深坑。
彼时国运动荡,除了面对学校繁杂的工作,身为新文化运动核心人物的他,更需要参加大量的社会活动,“以笔代枪”撰写讴歌抗战的文章,经常忙碌到深夜。
我想:能够让后妈做到这份上,抛却爱情的成分,更是因为陈竹隐清楚,家庭的贫寒状态已经不容直视!
动荡的时局和生活的繁重,让朱自清的身体也日复一日的垮了下来;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朱自清不敢倒下,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带着一身重病疲于拼命。
为了收买高层知识分子,国民最高层出台一项政策——给高校教授发放美国救济粮。
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开始给日本提供大量的战争剩余物资,以来扶植日本经济复苏。
1948年5月,上海学生开始了反美扶日的集会和签名运动,以来捍卫民族尊严。
中国学生所谓的“反美扶日运动”是受了奸人的迷惑,中国学生是受美国的“恩惠”才得到教育的,中国连日常所需的粮食也依赖美国的慷慨施舍,不应“忘恩负义”……
这样荒谬又滑稽的言论激起了中国民众的愤怒,因此“反美扶日”运动愈演愈烈。
后又带有威胁性的公开强调:既然接受了美国的救济,就不该指责美国的政策;中国学生群体“必须准备承受行动之结果”。
北平各校学生们开始冲破军警的重重封锁阻挠,再度举行声势浩大的;同时,身在各校的知识分子也奋然挺身,决心用拒买美国救济粮的行动来声援学生并表明自己的立场。
朱自清任教的清华大学,各年级教授也发起了“拒领美国救济粮”的活动,并在印发的承诺书上自发签字:
“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与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特此声明。”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被疾病折磨得只有77斤重的朱自清,家中尚有8个孩子等着果腹的朱自清,更是没有一丝犹豫,即便身体虚弱到手指颤动,但他仍旧一丝不苟地在“拒领救济粮”的声明中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要知道,彼时物价疯狂上涨,买一包香烟都得几万元,市场上的粮价更是高得离谱;而国民政府推行的法币却因为通货膨胀,导致不停贬值。
一个身患胃病的人,对食物的选择要求是极为严苛的;特别是在那个物质短缺的年代,细腻的面粉,对重病不愈的朱自清来说,几乎堪比良药。
无论是养家糊口还是身体情况,都容不得朱自清一意孤行;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此虽只为精神上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
可以说:身患重病的朱自清,完全是用不足80斤的身躯,托起了中华民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尊严和气节。
这番困苦的生活现状,让好友冯友兰悲痛感叹:佩弦的日子简直惨到“猪狗不如”的地步。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要修订《闻一多全集》,以纪念在中被害的挚友。
可谁又曾想到:心心念念要等全集出版的朱自清,最终未能见证这部作品的问世。
拒领美国救济粮的一个月后,正在书房工作的朱自清,因为食不果腹,胃部再次剧痛。
当时医院要求缴纳1亿法币保证金,但妻子陈竹隐东挪西借,才凑够五千万;万般恳求下,医生才勉为其难地将朱自清送到手术室。
在最后的时刻,意识到难逃死劫的朱自清,却没有交代自己的身后事,也没有留给19年患难与共的妻子任何安慰,而是断断续续地留下了一句让人泪奔的叮嘱:
就这样,一个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一个备受学生爱戴的学者、师长,还没看到新中国的曙光,就在贫寒交迫中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
身为丈夫的他没有给妻子任何遗言,但作为勇敢的民主战士,他却为世间留下了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平津各报以最快的速度向社会发布了这一消息,清华园破天荒地为本校一位教授的去世降了半旗,同学们拿着报纸奔走相告,含泪述说着这一噩耗,为失去一位可敬的师长和朋友哀伤不已。
犹记当年在司家营时,他曾半开玩笑地对好友闻一多说:我这身体大不如前,只要活六十岁就满足了。
假设中国没有内战,也没有所谓“戡乱”,假设中国已经民主,已经和平,假设朱先生生活很好,营养很好,心情也好,他何至于这样地死去啊!
是啊!抗战的艰苦环境损害了他的健康,大后方的“八宝饭”更是摧残了他的胃。
1945年在昆明,朱自清胃病曾大发作一次,原打算回成都根治,但抗战胜利,要做的事很多,朱自清便把此事搁了下来,他说,“胜利既临,俟到北平再为根治”。
十年的颠沛动荡,朱自清一次次地耽搁了自己的病,直到胃穿孔了才借钱入医院,然而这一切已经太迟了……
是的,在朱自清的人生中,他坚持砥砺气节,淡泊自守,藐视名利,绝不为五斗米折腰,更不吃“嗟来之食”。
外界盛赞他为“狷”者!我想这份称呼绝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有所不为”的狷,它更带着中国知识分子所崇奉的理想道德规范,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尊严。
也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你,在回味他笔下的《背影》《荷塘月色》等众多经典文章时,也能永远记住他那瘦弱身躯撑起的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