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2024-10-21 19:31
走“三北”、看攻坚,我们来关注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这是“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目标任务是主攻高质量林草植被建设。在“三北”地区最早种植樟子松的辽宁彰武,当地正在借助高科技手段寻找樟子松的生长密码,为更高质量的林草植被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此刻我们看到的满眼青绿就是中国第一片樟子松引种固沙林。作为“三北”工程中的重要树种,樟子松就是从这里走向了华北和西北等地区。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京津冀地区的重要风沙通道。经过70多年的植树造林和科学治理,彰武县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20万亩。
樟子松由于防风固沙效果较好,在“三北”地区广泛种植。但是,它的生长速度并不快,一棵树龄三岁的樟子松,它的高度只有约50厘米,一般要经过二三十年才能生长成林,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那么,如何精准地掌握它们的生长规律和特性呢?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一棵树的树干上插了两根探针,据辽宁省农科院沙地所资源环境研究室主任韩辉介绍,这是用来监测树干水分的。通过监测两根探针之间的温差,他们就能够计算出这棵树的液流速率。知道这个速率,他们就可以了解这棵树的生长状态,这个实验的最终目的,是想得出在单位面积上到底有多少棵樟子松最合理。
要了解樟子松的生长密码,单靠监测这一项是不够的。在整个林子中,有十几个设备都正在为这片樟子松林做着24小时不间断的体检。像这个2米长的大管子,像一个体温计,里面在不同深度安装了6层传感器。把它直接插到土壤中,就可以监测出地块土壤的湿度、温度、盐分、肥力等。
林业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提高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增加林内生物多样性,这片森林已从单一树种的纯林建设发展为乔灌草相结合的多树种混交林建设,具备了自然恢复的能力。
“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打响一年来,已完成造林种草约4000万亩,三大标志性战役取得良好开局。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我们看到,在锁边林和穿沙公路的共同作用下,库布齐沙漠停止了向黄河扩张的脚步。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中,我们看到,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和甘肃民勤县联合治沙,正所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在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中,新草种为草原修复带来绿色希望,农防林带为守护农田筑起绿色长城。而一排排光伏板、一片片特色果林,则是与黄沙博弈中,既要“添绿”又能“生金”的生动写照。
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没有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就不会有锲而不舍的坚持。没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不会有久久为功的坚定。一代代治沙人的坚守,用平凡书写不平凡,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我们正在见证中国防沙治沙的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