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徐一戎事迹 弘扬北大荒精神】“戎”光永驻

未知2024-09-14 19:03

  我叫郭文深,今年71岁,曾任红卫农场水稻办主任、农业科科长。虽然已经离开工作岗位16年了,但每当我路过农场科技园区,都会停下来看一看园区高大牌匾上醒目的8个大字——“向寒地超级稻进军”。这是徐一戎先生为红卫农场的水稻题词,当时我作为农场农业科科长有幸见证了那一刻。

  那是2006年5月20日上午,徐老跟随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所的科技人员和建三江管理局农业部门领导来农场检查指导水稻生产。当时农场的水稻生产在整个垦区都小有名气,徐老看了几块水田长势和管理标准后高兴地说:“我们垦区的水稻种植水平年年都在进步,尤其是今天看了红卫农场的水稻种植水平,真是让我看不够、看不透、看不漏,看来垦区的水稻产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可不能停留在单产600公斤,要精准提高每个环节的管理水平,尤其要在育壮苗上下功夫,按照叶龄进程去进行田间管理。作为育种部门更要培育出优质高产、抗性好的品种来替代现在的主栽品种,不能总种一个品种。”徐老当时讲了很多,他还嘱咐我们要好好读读《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这本书,做一个种水稻的“明白人”。当时农场领导试着向徐老提了一个请求,“徐老,我们想请您给我们农场水稻题个词,我们也好有个目标。”徐老略加思索后就同意了,并挥毫写下了“向寒地超级稻进军”8个大字,之后又接着写了一幅“寒地水稻之星”。

  我想徐老的题词“寒地水稻之星”是对红卫农场的鼓励和认可,因为徐老知道,在题词的前两年农场的一块示范田单产已经突破了700公斤。而“向寒地超级稻进军”是对黑龙江垦区水稻发展的期望。徐老的题词使农场干部、技术人员及广大种植户备受鼓励。大家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徐老的期望。随后,农场提出“三个十天”的号召,即育苗10天、插秧10天、收获10天;在生产管理上提出“八统一、三到位”,“八统一”即统一供肥、统一供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健身防病、统一技术措施、统一农时、统一培训、统一检查验收,“三到位”即技术服务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奖罚到位。全场58万亩水稻、2800户种植户积极响应,呈现出家家抢农时、户户比标准、全民争高产的势头。

  2007年秋收测产时,全场单产800公斤的有两户,单产700公斤的有几十户。值得一提的是,农场一队种植户崔文臣的10亩稻田实收测产时,两亩地单产竟达996.9公斤,被确定为农场的高产攻关示范田。全场上下都牢记徐老的嘱托和鼓励,憋着一股劲,在整地、育苗、肥水管理、除草防病等环节严格按照徐老的寒地水稻“三化”栽培技术标准操作。

  当时,其他生产田已经收完了,我突然接到上级的电话,询问我们示范田收没收,我说,“还没收,等着来测产。”“你再测一下产量到底有多少,能不能经得起农业部专家组的测产。”放下电话后我立即带领农业科工作人员对稻田进行平方米撸粒测试,结果是3个点的平方米面积产量都达到3斤稻谷。第二天上午,在建三江管理局农业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农业部首席专家程旭一行来到这个地号,使用半喂入收割机实收测产,在严格的操作和一片期待的心情下完成了两亩地的收割。一袋袋的过秤,并按照标准水、标准杂质计算实际亩产达996.9公斤,全场一片欢呼,我们创造了当时寒地水稻的极限产量,没有辜负徐老的鼓励和期望。

  现在回忆起来,虽然没有再次重演这个产量,但是我们对寒地水稻的潜能有了深入认识,也证明了垦区的寒地水稻在自然条件、技术手段、耕种措施、施肥等科学结合下产量潜能空间非常大。

  光阴流逝,转眼徐老已经离开我们10年了,但在我心中徐老从未离开过,我总觉得过一段时间徐老就会来我们农场看水稻生产。徐老的音容笑貌、徐老的讲课形象、徐老在稻田的每一个动作就像过电影一样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我与徐老结缘是在1987年12月的一次水稻栽培技术培训班上,那年我34岁,第一年种植水稻,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课上,徐老讲的是水稻旱育种植技术,当时我听了既新奇又陌生,原来水稻还可以育苗插秧,每亩还可以打500多公斤。当时,我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在后来的20多年时间里,听徐老讲课几十次,徐老编著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一书我反复阅读,不仅学会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更见证了垦区由直接栽培到旱育稀植和抛秧栽培、由单产250多公斤到单产650公斤的全过程。我也从一个种植户成为了农场水稻技术人员,再到水稻“土专家”。我们这些技术人员的每一次进步都归功于我们共同的恩师徐老。

  我经常在想,假如当初没遇到徐老,那我还能成为一名水稻“土专家”吗?如果没有徐老这样一位甘于奉献的专家学者,垦区水稻生产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吗?遇到徐老是每一个稻农的幸运。

  每一位专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观点和技术见解,徐老用几十年的时间进行研究实践,规范统一了垦区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整套技术,使垦区寒地水稻栽培技术遥遥领先。几十年来,徐老的“老黄牛”精神和精湛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教会了一代又一代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作为受益于徐老较早的那批水稻技术人员,始终怀着对徐老的崇拜、感恩、敬仰、想念之情。我相信徐老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将始终是我们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的法宝,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它将永远作为寒地水稻栽培基础工具被后人传承和应用,徐老科技匠人的高尚品德和音容笑貌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