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奖被讨论了一天却始终没有人提到他老舍的

未知2024-10-09 17:04

  周冬雨、马思纯、范冰冰、孙燕姿……大家关于娱乐和八卦的话题再一次掀起了搜索热潮。微博热搜榜前十位,有关金马奖的明星八卦占了半壁江山。

  本届金马奖,范伟凭借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荣获最佳男主角,各大媒体争相用“爆冷”一词来报道此消息。而这部“爆冷”的电影正是改编自老舍的同名小说《不成问题的问题》。

  范伟在现场说,这是一部容易被忽略的电影,我们拍得很淡,演得也很淡,所以特别感谢评审老师们对我们这么淡的表演的肯定,也要感谢老舍先生、梅峰导演。

  导演梅峰说,他这个“小众”的选择不仅是为了纪念老舍逝世五十周年,也是因为这部作品给人预留的解读空间。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发表于1943年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树华农场在主任丁务源的管理下走向衰败的故事。

  小说通过前后两任主任的不同管理方式阐释了中国人的性格弱点:一切问题只要不要伤及面子,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打通了人际关系,那就没有问题了。人际面子关系是主要问题,其他都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揭露社会的同时,寄托着老舍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表现了老舍对民族文化的冷峻审视和对民族振兴的殷切期盼。

  《不成问题的问题》由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主创都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师生,监制侯光明是北京电影学院委,导演梅峰也是该校的在职名师。侯光明指出,北影打造这部影片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有新学院派的作品能够问世。”

  而今,这部电影不仅收获了最佳男主角, 还荣获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除了华语圈奖项的认可,该片还获得了第2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文人电影,这个原本是高高在上的褒义词,放在当今中国电影市场,多多少少有些“穷酸气”,大家都避之不及。

  近年来,“口碑大片票房遇冷”与“口碑差票房高”的现象屡见不鲜。票房的井喷并不等于电影背后所传播和释放的文化百花齐放。 这其中不乏很多昔日当红小生转行新晋导演的试水。鱼龙混杂、参差不齐。一个综艺节目都可以成为电影去上映,一个颜值高的演员都可以担当主演赢得票房。资本的滥用与风气的浮躁,让“电影”二字变得越来越随便。

  相比起音乐、舞蹈等,电影与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关系更密切。侯光明接受小青(ID:youthzqw)采访时曾表示,早在民国时期,蔡元培就主持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并担任,这足以看出电影在当时的重要程度。“那时就提出中国要建设最好的电影教育。”

  现实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尽管市场监管日益加强,但是内容生产依旧难以支撑起观众对电影的需求。2016年仅剩下不到两个月,中国电影票房不足400亿元,距离年初预估的600亿元相差甚远。

  2011年,曾有人统计过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使用作家作品的排名情况,老舍以29篇高居榜首。这些作品中,有《骆驼祥子》、《茶馆》这样解剖社会的作品,也有很多是展现生活的点滴喜乐,咂摸人生的细小况味:有猫的淘气顽皮(《我们家的猫》),从花草照见生命的温度(《养花》),体察冬日里中国城镇的灵秀(《济南的冬天》)……这些过滤了时代背景,指向个体生活、人生感触的作品,同样获得了持久的穿透力,可以在下至童稚上至白首的读者当中引发共鸣。

  正如老舍先生自叙,“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他对民族、个人带有悲悯,既不放过丑恶,也抓住大时代背景里的每一点光亮,在生命和人性的中间地带里始终保持了解之同情,因而让后世读者深切地触动。

  今年不仅是老舍逝世50周年,还是鲁迅逝世80周年、茅盾诞辰120周年。通过电影,重新擦拭老舍先生等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遗产,并取得国际国内影坛的认可,令人欣喜。我们知道,在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他们的彷徨、探索、追求,接续了中国传统文脉与现代文明,铺垫了基本价值的地基。

  我们期待“新学院派”能发挥更大的力量,能得到更多的市场认可,用作品去改变“唯娱乐”“唯票房”的不良潮流,促进市场多元化,提高国产电影的文化艺术品质。

  在观众不断地被各种影片生拉硬拽、不得不“强颜欢笑”大肆娱乐一番的今天,与营销保持距离,安静地看人讲个故事,也是一种有价值的选择。

最新文章